『氣血足、百病除』

2016-04-02
呼吸吐納之「氣」
 
中醫講的『氣』具有抗病能力,如同防護罩的作用,即人體的免疫功能;
與西醫相同,強調的都是排除侵入體內的有害物質,調節機體平衡。
 
中醫認為人體的『氣』是不斷運轉變化的,一旦停止,便是生命的終點
 
『氣血足、百病除』
中醫的理論著重調氣,認為『氣』主導人體的生命活動,當氣血足時能使人精神抖擻、身體健康,是長壽的秘訣。

老祖宗稱 氧氣=養氣 是供給生命的元素
 
中醫治病、養身獨特之處便在於「扶正氣,祛邪氣」,雖然人體之『氣』是肉眼看不見的,但醫者可以透過各種症狀反應加以判斷,慨而言之,便是以增強體質,恢復身體抵抗力,從而驅除邪氣,對抗疾病的治療法。
 
無形之『氣』存在人體的五大功能:
推動:
『氣』藏於血中,以經絡為路徑,推動血液的循環,運行營養,激發和維持臟腑器官發揮生理功能。
簡單形容,人如果氣虛,推動血的力量減弱,臟腑獲得的營養減少,功能就會下降,則易感疲勞,外顯精神不振。
 
溫煦:
『氣』是有熱量的,不僅為臟腑器官保暖,也溫暖體內的『水』(血液、精液、津液)使能流動運行,並溫養於體表,因此身體就會感到溫暖。
如果人體氣偏寒涼,體內的水會運行緩慢,外顯體溫偏低,易感手腳冰冷。
另外,體質偏寒者(怕冷不怕熱),四季皆不宜食用太多寒涼食物,容易衍生痛症。
而體質偏熱者(怕熱不怕冷),體內的水會運行加速,外顯面色潮紅、易口乾舌燥,體質偏熱者多吃寒涼類的食物有助於平衡身體的『燥』喔!
 
防禦:
『氣』盈滿於皮膚的間隙中,皮膚則是保護人體與外界接觸的第一道防線。當人體氣血足時,邪氣(致病源)則不易入侵,身體健康。
如氣血滋養少了,邪氣(致病源)便趁隙入侵,身體易有病痛。如,季節交替(溫度、濕度變化大)之際,氣虛者易遭風寒入侵,造成感冒。
同時『氣』對皮膚的滋養也是很重要的,氣血足時,則外顯皮膚紋理細緻、光澤有彈性,
氣血滋養少了,則外顯皮膚紋理粗(缺乏水分)、毛孔粗大、無光澤又沒彈性。
 
氣化作用 (物質與能量轉換成人體『水』的過程):
即身體的消化與代謝,是將固體食物消化為『水穀之精』(身體所需的營養素)的過程,並在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下代謝出汗液,與排泄尿液、糞便。
氣化作用的具體表現可說是『水』對人體的滋潤功能,舉例形容:當氣化失調時,最容易讓人感受到的,就是令人困擾的便秘與排尿障礙。
 
固攝作用(固有固定,攝有拉提的意思) :
即:管理人體的『水』各司其位、各走其道,防止不正常的流失,並有托住器官,避免滑脫移位的功能。
臨床上,男子出現滑精、早洩等,女子出現帶下清稀等都是固攝失調的病理特徵。
 
整體的說:中醫治病的觀點,
強調的是透過大自然產物與非侵入性(不開刀)的方式達到讓機體自行恢復平衡的目的,

使用藥物天然,副作相對較少,故又稱為自然療法、無毒療法。

宏觀的說:
人體的健康之道是維持機體(器官)間平衡
人類的延續之道是維持自然(地球)間平衡